实验步骤: 1.需求分析 区域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将实现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一体化存储管理.它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基础,合理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不仅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与效率,而且还可以大大减少日后的维护工作,从而使得整个系统便于移植、更新和重复使用. 该系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图文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支持,并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为政府实施部门或协调部门提供数据共享等综合信息服务,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区域发展信息监测管理、决策支持。
2.数据分析 2.1 都安数据分类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数据很多,包括基础地理数据、资源、环境、灾害、人口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主要的数据源是遥感影像、实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大致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影象及其他数据。 2.1.1空间数据: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各类基础地图数据、专题地图数据、遥感影象数据。 基础地图数据:包括行政区划、乡界、居民点、交通、水系、地形图、特殊地貌(石漠化分布)等。 专题地图数据: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的分布。 遥感影象数据:县级资源环境数据库的现实性和动态性主要依靠具有多光谱、可短周期获得的航天遥感信息(如陆地卫星TM 数据、SPOT数据)来保证,其本底数据和变化数据都将基于航天遥感影象。 2.1.2非空间数据: 非空间数据包括各类资源环境相关的属性数据和人口、社会经济的属性数据以及其他影像格式数据。 资源数据:包括气候资源与气象、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资源 林业资源森林类型与区划等。 环境数据: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农业环境、声音环境等。 灾害数据:洪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灾害、环境灾害等。 人口与社会经济数据:人口、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等等。 影像及其他数据格式:这些数据以图片或者影音格式表达资源环境的变化,其形象性和感受度强的特点更能将信息传达到人们的脑海。 2.2 数据库的划分 系统的数据库系统按数据的性质分为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管理维护数据库。其中空间数据库又分为基础空间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和DEM图形数据库。 数据库的构成按对应用系统的支持,则分为资源、环境数据库、自然灾害数据库、社会人口经济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