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经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jpg) |
石漠化科技进步奖 |
.jpg) |
教学成果 |
.jpg) |
承载力成果登记证书 |
.jpg) |
喀斯特成果登记证书 |
.jpg) |
承载力软件证书 |
.jpg) |
喀斯特软件证书 |
.jpg) |
反贫困-社科结题证书 |
.jpg) |
培训证书 |
|
 |
全国多媒体课件二等奖 |
 |
师院多媒体课件一等奖 |
 |
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
 |
论文二等奖 |
 |
优秀论文一等奖 |
 |
论文一等奖 |
 |
民盟先进个人 |
.gif) |
教学成果奖(区二等奖) |
.gif) |
土地资源学课件评比(部三等) |
 |
师德标兵 |
 |
土地论文奖 |
 |
二层次人才 |
.gif) |
专业群建设教学成果(校一等) |
 |
精品教学案例群教学成果奖 |
 |
五一奖章 |
|
|
|
课程负责人情况 |
 | 课程负责人 胡宝清 |
1-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胡宝清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6年12月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13132815908 | 学 位 | 博士 | 职 务 | 资环学院副院长 | 传 真 | 0771-3908985 | 所在院系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E-mail | hbq1230@sina.com | 通信地址(邮编) | 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广西师院资环学院(530001) | 研究方向 | 土地变化与可持续利用、喀斯特生态环境与石漠化治理 | 课程负责人简介:胡宝清,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6年6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并获硕士学位;2001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地构造研究所并获博士学位;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被评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9年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和广西师范学院师德标兵。 现为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兼职导师,自然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资源与环境科学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地理实验教学中心(广西重点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骨干,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土地资源研究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学专委会委员、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溶研究专委会委员,广西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案例推理和WSR系统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40871250)”和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40361002)”、973项目“西南喀斯特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2006CB403200)”专题“喀斯特石漠化的胁迫阈值与驱动机制模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项目“广西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NCET-06-0760)”、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资助专项 | 1-1 基本 信息 | “石漠化演变机理与治理集成研究的模型开发和模拟环境建设(20072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海岸带城市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互动演变关系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08JA790001)”,广西自然基金重点、科技开发计划等项目“基于案例推理和WSR系统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与应用示范(桂科自0832021Z)”、“广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及应用示范(桂科能05112001-8B)”、“广西喀斯特石漠化预警系统研究(桂科自0342001-2)”和“广西喀斯特SOTER-LUCC数字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桂科计字0679922)”,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评价(06BJY016)”、以及政府委托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石漠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等近30个项目科研项目,总经费300多万元。另外,主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转化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研究(40161004)”和“基于SOTER数据库的广西石漠化的胁迫阈值与综合评估研究(40661005)”在内的各级各类项目20多个。 近年来,在《Journal of Geographic science》、《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山地学报》、《水土保持学报》、《自然灾害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70多篇、核心期刊60多篇,EI或ISTP收录5篇,CSCD期刊收录34篇, 在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等知名出版社出版了著作6部,登记软件著作权2个(排名第一)。所主持的科研成果《广西喀斯特石漠化过程、监测预警与生态治理研究》,被国家林业局采纳作为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的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珠防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社会影响大,效益显著,于2008年3月14日被鉴定为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利用“3S” 技术进行石漠化监测预警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2008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2项(排名第三)。 主持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教改项目获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所建设的地理学科网站(www.nnnug.com)(站长),获得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土地资源学》网络课程获得获2009年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三等奖、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优秀奖和获2009年第七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评比优秀奖(署名第1)。 | 1-2 教学 情况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周学时 | 届 数 | 学生总人数 | 土地资源学 | 本科生专业课 | 4 | 5 | 200 | 土地整理与开发 | 本科生专业课 | 4 | 4 | 160 | 区域分析与规划 | 本科生专业课 | 3 | 4 | 160 | 土地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 4 | 5 | 70 | 自然资源学原理 | 硕士生专业基础课 | 4 | 4 | 37 |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2005年以来指导全日制本科毕业论文40篇,指导函授本科毕业论文20篇。2005年起担任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GIS专业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20人,已有16人顺利毕业,另外,还指导3博士研究,其中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苏广实博士和岩溶所地质工程梁铭忠博士已顺利毕业。每年指导学生科研考察与野外实习。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主持地方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 资助经费:12000元, 2005.10~2007.10;广西师院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 资助经费:1500元, 2005.10~2007.10 (2)主持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2006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B类:自筹重点项目) (3)主持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2006年研究生创新教学科研项目 1.5万元 (桂学位办[2006]22号)(200610603R04) (4)主持资源与环境类学科专业群建设 2007年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基地建设立项项目(桂师院教字[2007]44号7) 1万元 (5)主持土地资源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2007年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项目 5000元 2007.7~2009.6 4.教学研究论文 (1)地方院校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79~83. 署名第1; (2)On Mountain system science,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版)2004,21(1)署名第1; (3);土地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探析,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独著; (4)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体系研究,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4(3)署名第1; (5)土地资源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0,24(3),署名第2,通讯作者; (6)土地资源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研讨,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4(3),署名第2,通讯作者; (7)浅论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效果的提高,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24(4). 署名第2; (8)广西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广西教育 2010,(1):16-18,署名第2,通讯作者; (9)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署名第2,通讯作者; (10)依托省重点实验室,构建GIS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署名第2,通讯作者。 5.教学表彰/奖励 (1)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获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排名第1; (2)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排名第1; (3)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3等奖.2005年,署名第5; (4)地理学科网站 2007年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署名第1; (5)土地资源学网站,2009年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三等奖、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优秀奖和获2009年第七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评比优秀奖(署名第1) 6.主编的规划教材 (1)参编《土地资源学》教材,编写其中第十一章,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土地系统工程》,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独编著; (3)《土地资源综合实习实验教程》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年,(排名第1); (4)《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排名第1) | 1-3 学术 研究 | 序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名称 | 本人作用 | 经 费 | 研究时间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基于案例推理WSR系统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40871250) | 主持 | 42万 | 2009.1-2011.12 | 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40361002) | 主持 | 20万 | 2004.1-2006.12 | 3 | 973项目的子课题 (2006CB403200) | 喀斯特石漠化演变的胁迫阈值及驱动机理模型 | 主持 | 10万 | 2006.7-2011.7 | 4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专项基金项目 |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及治理模式研究(NCET-06-0760) | 主持 | 50万 | 2006.7-2009.7 | 5 | 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资助 | 石漠化演变机理与治理集成研究的模型开发和模拟环境建设(2007224) | 主持 | 10万 | 2009.1-2012.7 |
2.发表的学术论文: (1)Research on early warning analysis model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ICEODP2008 (EI收录); (2)(4基于3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石漠化驱动机制图谱分析 山地学报 2006,24(2):234~241(CSCD); (3)基于3S的喀斯特土地退化灾害风险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06,15(4):100~105(CSCD); (4)喀斯特石漠化预警和风险评估模型的系统设计.地理科学进展, 2005,24(2):122~130.(核心期刊)(CSCD); (5)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山地学报 2008,26(6):684~691(核心期刊)(CSCD)。 3.获得的科研奖励: (1)广西喀斯特石漠化过程、监测预警与生态治理 2008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署名第1; (2)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2006年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署名第1; (3)广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类),. 2008年, 署名第3; (4)“基于生态足迹的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获“2006年全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署名第2) (5)“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获2008年第四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署名第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