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的动力作用有:波浪、潮汐、沿岸流等
一、 波浪作用
    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外营力。
    1、深水区波浪
   (1)波浪的形成
    海洋中的波浪可以由风、地震、火山爆发等作用引起,但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
    波能与波高的二次方,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在浅海区,E=(1/8)×H2×L或F=(1/8)PGH2(P密度g重力加)海区E=(5/8)H2L。可见,波高愈大,波能就愈大,对海岸的作用也愈大。
   (2)波浪的传播
    由风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风浪的大小决定于风速、风时和风区。风浪的波峰较陡,波形稍不对称,水质点运动轨迹为不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当波浪向风区外传播时就形成海浪,其波顶较钝,对称,水质点运动轨迹为封闭的圆形。
    波浪向前传播的同时,也向下部水层传播,由于水分子间的摩擦阻力的影响,当水深以等差级数增加时,水质点运动轨迹的直径—波高则以等比级数减少。
    2、浅水区波浪
   (1) 波浪的变形
    波浪接近岸边时,由于受到水下地形的影响,波浪发生变形。首先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海底磨擦力的阻碍波浪圆周下部的运动速度小于上部,水质点的运动轨迹由圆形变成上凸下扁的形状。而且,愈往海底变形愈厉害,至水底水质点仅作平行于海底的往复运动。同时,在水平方向上,愈近海岸,海水愈浅,波浪受到海底的阻力也愈大。波浪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是:(1)波长缩短,波高增加,周期加快(2)前坡愈来愈陡,后坡愈缓,最后在水深度为2倍波高时,波岸水体水平运动速度比波浪速度快,导致波浪破碎。波浪破碎后,整个水体向前平移,形成激浪流。首先沿岸坡向上的进流,然后沿坡后退的退流两部分。由于渗漏及下一波浪的阻碍,退流的流速小于进流。进流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及重力分选作用。
   (2)波浪的折射
    波浪的传播进入浅水区,如果波向线(浪的转播方向)与等深线斜交,则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a. 海岸线平直,坡面平缓,波速因深度变浅,摩擦阻力增大而减少。
    b. 海岸线和等深线曲折。波浪的折射使岬角处波峰缩短,波高加大,波浪幅聚,波能集中,导致侵蚀;海湾处,波峰线拉长,波高降低,波浪辐散,波能扩散导致堆积。
    c.在海岛或障碍物后面,如砂咀、人工堤等,波浪收阻力而产生绕射,因而产生波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