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形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所谓“产学研合作”,即是指产业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产的任务是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研的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遵循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即教育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各种人才,一定要适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层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即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利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
所谓“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扩大与外校、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合作模式、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模式。高校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就要实行教学、科研和产业的协调发展,营造学校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发挥高技术带动作用,与科研院所和相关产业建立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进入国家技术创新主战场,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强化大学生科技立项、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直接结合生产等,使学生能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创新能力,增强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是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它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产学研三者的紧密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确立了更为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同时,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与突破,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已成为21 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等学校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外关于高等学校如何开展“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由来已久。美国教育家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第一个推行了合作教育计划,1983 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德国所倡导的大学教育第二次革命、英国大学实行的工读交替制等,都已成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萌芽于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2年4月,原国务院经贸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开始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7 年10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在1992 - 2003年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实施了520 多项国家级重点产学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涌现出众多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在产学研联合工程中,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科研实力、提升了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国内外学术界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侧重研究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模式,例如把美国的做法概括为政府与大学合作、企业资助大学搞科研、大学参加企业科研以及建立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把日本的做法概括为大学和民间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大学、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共同研究以及教育捐赠的财会制度等,并对合作模式下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动因、风险以及优势等作了充分的研究。国内学者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异同。如朱科蓉(2009)将中国的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三类,根据三类高校各自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探讨和总结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同特点、模式与策略;(2)不同地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研究。如高智勇(2009)将陕西省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概括为九种,并通过分析陕西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陕西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必须是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姜昱汐(2009)通过对辽宁高校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应按照差异较大的三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对辽宁高校采取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选择合理的合作模式来充分发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各项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3)关于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机理、动因、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马学(2006)认为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是依据合作内部的系统性原理而构建的,各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各子系统,形成有机的组织形态,在动力、激励、约束、组织和调节机制作用下,确保产学研合作在战略上实现其自身价值目标;张曼平(2009)从地区竞争、企业和高校自身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动因;唐孝云(2009)将产学研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和双方因素三类,并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产学研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产学研合作的运转还存在风险投资机制、配套指出、协调监督机制等方面的障碍。(4)关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关毅(2002)提出了如何评估一个地区产学研联合的质量和水平的评估体系,并给出了项目内容、等级划分和分值计算的具体办法及实施细则;金芙蓉(2009)针对单个项目的产学研合作,以企业、高校与科研院参与合作的利益动机作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构建了6项准则层13项具体的评价指标。
“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一种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
1.企业主体性。“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应当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众所周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对社会的需求最了解,对市场的反应最灵敏,对技术创新的趋势也最为了解,这就决定了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市场导向性。“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学研合作创新不仅仅属于科技行为的范畴,而是科技与经济两大范畴相互交叉的一种行为,实质上是一个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要素重新整合的过程,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整合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可能造成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低效。
3.政府主导作用。“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需要指出的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导向性两者并不矛盾。多数况下,产学研合作创新应以市场为导向,但对于一些基础科学领域、公共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政府仍要起主导作用。
4.产学研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注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应用对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强化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创新不仅追求创新的学术价值,还要考虑其应用价值,与那些单纯以科学探索为目的的创新活动是截然不同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创新周期,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5.多样性与渗透性。“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是十分多样性的,表现在合作项目、创新方法、模式定位、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选择上,各种选择独立并存又互相影响。与此同时,产学研合作创新又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其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优点是可以使各参与方之间维持更长久的合作关系,但也对各参与方的沟通协调、决策制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社会效益优先性。“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不仅考虑经济效益,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在创新过程中,各参与方不能拘泥于一时的利益得失,而要从社会效益优先出发,综合考虑,优化决策。高校首先应保证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决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削弱高校的基本功能;科研院所既要重视与企业合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又要重视与高校合作,增强自身的科研实力;企业必须更新陈旧观念,主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服务于自身。
目前,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中进行了不同模式的实践。如:
1.创办大学科技园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合作平台之一。它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上海张江科技园。
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植入式人才培养”为途径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而言,在培养目标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即具有很强的就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科研开发性。如:“上海交大—宝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3.衍生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与浙大网新集团共同承担多个研发项目,为浙江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企业员工和浙江大学学生在共建科研中心内全面交流,实现知识转移和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通过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浙江大学与浙大网新集团合作是大学与衍生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4.联合技术攻关模式。厦门大学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订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合作开展的“核电站不锈钢管道防腐蚀处理”、“核电站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的检测”等多项联合攻关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