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床地貌
1、山区河流
(1)水文特征(与沟谷水流对比)
a.
流量和水位变幅大。
b.
流速大,一般大于2m/s,主要是纵比降大,一般超过1%。
c.
主要由暴雨补给,洪水期历时短,枯水期历时长,缺乏稳定的中水期
d.
流态十分复杂紊乱,回流、漩涡、跌水、横向环流等。
e.
含砂量取决于植被条件和风化程度。
(2)地貌特征
山区河床的变形以下切为主,横向摆动不大,所以河床稳定,河谷以隘谷和峡谷为主。
(3)岩槛
由坚硬的岩石横卧于河底而成。
(4)壶穴
河底漩涡携带沙砾磨蚀河底坚硬的岩石,形成深陷的圆形凹坑,称壶穴。
(5)深槽和浅滩(山区或平原河流)
河床中平水位以下的沙砾堆积体或突起的基岩,统称为浅滩,一般来说 a.枯水期被淹没的称为水下浅滩;
b.
枯水期露出水面,平水期被水淹没的,靠岸边的称边滩,在江心的称心滩
c.平水洪水期露出江心水面的称江心洲
浅滩之间,水深较大的河槽部分称深槽。
深槽的成因类型有:
a.
局部河段因流速突然增加,引起水流对局部河底的冲刷,形成深槽;弯道凹岸,河流束窄段,两河回合处等。
b.
河床中软弱岩层或构造破碎带,抗冲刷力弱,易被水流冲成深槽,以山区河流为常见。为上述的壶穴群。
c.
喀斯特地区河底下溶洞崩塌形成深槽。
浅滩的成因类型有:
a.堆积性浅滩:局部河段因水流流速突然减慢,挟沙能力降低,泥沙在河床中堆积下来,形成浅滩:
(1)河流束窄段以上,下游河段(上游壅水、下游扩散)
(2)山区河流流入平原处,纵比降突然降低,如葛洲坝
(3)两条河流汇合处的上游段互相顶托
(4)山区河谷谷坡的重力堆积
b.
侵蚀性浅滩,河床中分布有抗冲刷性强的岩层,突出于河床之中形成浅滩。这在山区河流中十分普遍的。
e.
复式浅滩,水流受侵蚀性浅滩的阻挡,在其尾部把所携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前部为侵蚀性浅滩,后半部为堆积性浅滩的复式浅滩。
枯水期:由于水浅,河底形态对水流的影响显著,浅滩段阻水,使上游的深槽段水流比降减少,流速降低冲刷沉积,而当含砂量变小的水流流过比降大浅滩时,流速加大,浅滩被冲刷。
洪水期:由于水深,河底形态对水流的影响小,而河床的宽度对水面坡降影响增强。深槽多是束窄段,速度显著增加,挟沙力增大,对河床冲刷冲刷,而在浅滩处,挟沙能力降低,冲刷沉积。
(6)
沙波
沙波是河床中最微小的变化最快的波状沉积地貌类型。
沙坡的形成与紊流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河底水流流速的脉动,瞬时流速忽大忽小,当输沙量平衡时流速这种微小变化也会影响到泥沙的冲淤,流速大时,床沙被掀起,流速小时,床沙就下沉,因此在原来平坦的河床就产出波状的形态。
(7)
河岸
就是河床横剖面上两侧坡度较陡的部分。
河床边界条件,就是指河岸和河底的岩性及结构,形状等。
节点,河岸中坚硬的岩石突出河中,形成藕节状的形态,称节点。
矶头,单侧河岸的节点称石矶或矶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