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快报

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地理,地理学科网,精品课程  时间:2011-01-07 15:56:57  点击:

一、引言

自高校扩招, 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来, 教学质量问题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教育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就是重要举措之。自20034, 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 2003] 1 )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便正式启动, 并且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 2003- 2007)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 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实施精品战略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那么, 五个一流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评价精品课程呢? 为了检测和评审国家精品课程, 教育部依据《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 2003] 1)文件精神, 并根据教育发展实际, 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 以此为标准, 采用定

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对申报的课程进行严格评比, 以推进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但是, 通过对2003- 2007 年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不仅在评审说明、指标划分、主要观测点、评价标准上有区别, 在各指标的权重分布上也存在明显的变化。在此认为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 同时也说明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僵死的, 评审指标体系正随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实践的深入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对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各高校

精品课程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高校全面地把握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 更有利于其建立健全精品课程, 提高实际教学质量。

二、对《国家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稳中有变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是对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的概括性的理论解释, 具体包括精品课程指标体系制定的理论依据、精品课程的基本思想、评审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评审方法和计分方式、总分计算以及特别说明等六大部分。其作用一方面是使评审主体明确评审事宜, 另一方面也为受评单位提供了评审指南。

纵观历年《评审指标说明》在多数内容上都没有变化, 基本保持稳定。但不能忽视在个别项目上也存在区别, 具体体现在制定的理论依据、计分方式以及特别说明三个方面。

( 1)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制定的理论依据上, 2003- 2006年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2007 年的评审指标体系说明中, 在原有直接依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 2003] 1)基础上, 补充了与此依据密切相关的最新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07] 1)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7] 2), 这使评审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更加夯实、可靠, 同时也说明国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一举措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心之大, 信念之坚, 重视之深。

( 2)在精品课程评审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 , 2003 - 2006 , 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构成的综合评估.70% ,特色及政策支持占30%, 2007年一改往年所占比例,综合评估.增加到80%, 特色及政府支持.则下降了10%, 只占到20%。这从某方面也表明国家在重视各高校抓课程特色建设的同时, 也越来越关注精品课程中教

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建设, 毕竟一所学校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是学校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 3)在精品课程评审特别说明上, 只有20032004两年特别提出核心指标,并且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各核心指标得分均应在C 级以上(不含C) ,但在200520062007三年中并没有这一特殊说明, 这是否意味着核心指标的消失,甚至可以说评价的标准有所降低呢? 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评审指标、主要观测点更加具体化,评价标准略有变化

( 1)评审指标划分上。在一级指标中,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上都没有变化, 只在课程特色一项有所变化, 其划分更加具体。具体表现在20032004年只有课程特色,20052006 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政策支持一项, 并在二级指标中作为一项独立的指标出现, 且相应的占有一定比重。这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高校自身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要想使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规模、富有成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必须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政策力量, 充分积极调动学校的主动性和热

, 只有学校和政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二级指标上, 划分和表述更加具体。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除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学手段两个二级指标外, 2006年以后又增加了教学设计,相应的也有其主要观测点和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也是一种方法, 它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等为基础,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形成教学方案, 分析评价其结果并修改方案的过程。[ 1] 因此, 增加教学设计这一指标不仅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考核更加全面, 而且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效果方面,其二指标以及主要观测点的具体表述自2006年后较往年也有所变化, 而且更加明确和具体, 将笼统的同行评价.具体化为同行及校督导组评价,同时将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表述为校外专家和校内督导组评价和声誉,评价主体更加清晰、明确。

( 2)在主要观测点的表述上。在教学内容的主要观测点中, 20032004 年的课程内容还比较笼统, 2005年开始按照课程类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化, 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课程内容设计和实验课程内容设计, 这表明高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一点与当前国家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致的。2006 年延续了2005年的标准, 但在具体表述上有所变化, 如在理论课程内容设计中, 2005年强调! 教学内容新颖, 有底蕴.; 2006年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符合学科

要求, 知识结构合理, 注意学科交叉., 两者虽然表述不同, 但两者本质是相同的, 并不矛盾。后者更加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恰恰是前者有底蕴.的具体阐释, 同时注意学科交叉的提出不仅反映了现代科学高度综合化和分化发展趋势,其也是高校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主要观测点上, 2005年后就删除了考试方法改革.这一点, 在评价标准上更强调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 3)在评价标准上。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上, 20032004年强调满足培养优秀学生

的要求, 200520062007年修改为“学生”,可见已由强调个别学生的发展转向更加关注整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效果上, 20032004年对课堂实录的评价标准是仪态端庄、声音清晰、富有教学激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程度高, 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200520062007 年更强调讲课有感染力,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给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从中可以看到评价标准正由外显标准向内隐标准转化, 从而也反映出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

来越高。

()精品课程评审体系各指标分值分布有变化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以上评审说明、评价指标划分、主要观测点以及评价标准上, 其还更加明显的反映在一、二级指标分值分布上。

( 1)国家精品课程一级指标分值分布变化明显。

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以及课程特色(政策支

)是国家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是对其二级指标以及主要观测点的高度概括, 对其分值分布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体系的变化。

从表1可看到, 总体来说课程特色在2003 - 2007各年的分值都是最大的, 按照总分200分计

, 仅其一项就占100, 这说明国家对各高校课程特色建设的高度重视。而高校课程特色建设也恰恰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亮点和闪光点, 体现了精品课程中精品的内涵。在综合评价(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统称为综合评价) 中各项指标分值分布不平衡。

教学队伍和教学内容在历年所占的分数都在2020分以上, 其中教学队伍所占分数一直保

持不变, 始终是20, 而教学内容自2004 年后波动较大, 特别是在2007年居然由2006年的23分增加到2007年的27, 但两者分值始终都高于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效果这四项。可见, 教学队伍和教学内容, 尤其是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评价的重点。在教学效果上, 其所占的分数在总体上变化不大, 直到2006年才有所下降, 2003 - 2005年连续三年的20分下降到2006- 2007连续两年的18分。而相对变化较大的是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两项上, 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 两者在分数上都有很大的起伏,教学条件在分数上呈现降- - 降趋势, 2004年的20分降到200517 , 2006年又迅速上升到24, 但到2007 年则明显的下降到15,教学方法与手段由2005年的18 分下降到

200615, 2007年又迅速上升到20分。以上这些变化表明国家正在逐步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的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

1 2003-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一级评价指标分值分布比较

综合评价特色评价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

2003 20 22 20 18 20 100

2004 20 22 20 18 20 100

2005 20 25 17 18 20 100

2006 20 23 24 15 18 100

2007 20 27 15 20 18 100

: 1. 计分采用百分制, 2003- 2006, 综合评价占70%, 课程特色占30%; 2007年综合评价占80%, 课程特色占20%

2. 为计算方便, 本研究按总分200分计算。其中综合评价共计100, 课程特色共计100分。

( 2)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体系二级指标分数分布变化不大。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由6 个一级指标、15(后增加2)个二级指标以及17个主要观测点等组成的, 其中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都是一级指标的具体化。了解和分析二级指标分值变化能使我们对整个精品课程评价体系有更全面的认识。

各项历年分值分布上, 多项二级指标没有变化, 这表明国家评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个别指标分值分布上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

具体看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两项自2005年分值都有所提高后, 一直保持稳定。但在实践教学上,其分值在2005 年由6 分降到2006年的4, 随后在2007年又迅速增加到8, 可以看出, 实践教学不但不能忽视, 而且应更加重视, 因为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中,由于教学设计的增加, 其分数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教学方法.分数由2005 年以前的10 分下降了2, 2007年又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分值合并, 共计12分。在课程特色上, 2005年增加政策支持后, 与课程特色共享100, 并且所占的分值在2007 年由原来的20分增加到50, 这表明国家日益重视学校自身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从横向各二级指标分值分布看,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这四项所占的分数都大于或等于8, 明显高于其他二级指标分值, 这表明以上指标是国家精品课程考核和评价的重点, 同时说明其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难点。

三、对《国家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启示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评价指标体系是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检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有效工具, 其不仅规范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而且体现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因此, 了解和掌握《国家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的发展变化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在《国家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中,教学队伍的分数历年来在整个评价体系中都高居不下, 且始终保持高度稳定。可见, 形成精品课程, 拥有一流的学者专家的教师梯队是关键。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 一个学校要占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名” [ 2] ,因此, 形成国家精品课程就必须组成一支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师.级专家领军、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凝聚力、创造力强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其中必须尤其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 加强对他们进行传、学、帮, 以使高效的教学保持持续性。

()加快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有调查表明, 当前高校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关键问题, 52% 的学生认为现行课程内容陈旧, 57% 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学方法单一。[3] 可见, 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紧紧抓住这一问题, 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置于核心地位。在国家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中鲜明地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二级维度分数历年都居于前列中。因此, 精品课程建设在保障教学内容经典性、知识结构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 要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 让学生既了解过去又紧跟学术动态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等选择或创造新的、有效的教学方, 以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使大学的课堂也充满生机和活力。

()加强课程特色建设, 创造一流品牌

国家精品课程的精髓在于“精品”,精就是指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 意味着课程的高水平、高质量,品就是指有特色, 有辐射和示范效应, 它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在评价体系中, 前者主要体现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中, 后者主要体现在!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上。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 不难发现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在分数上始终居于第一。可见, 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精品课程特色之重视。因此, 看一门课程是否是一流的, 是否是示范性的, 是否是精品, 关键就在于特色二字, 个性缺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硬伤, 而加强课程特色建设, 创造有品位的一流课程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同时我们要注意,特色不是空洞的, 孤立存在的, 它有广泛的载体, 反映和体现在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既可以在教学内容上, 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效果上。至此, 我们不仅要将特色建设作为一项实际工作来抓, 还要将之作为一种思想贯穿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 1] 朱德全, 易连云. 教育学概论[M ] .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73.

[ 2] 肖起清. 世界著名大学管理特征的认识和思考[ J] . 煤炭高等教育, 2003, ( 6): 14~ 16.

[ 3] 李立.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J] .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 8): 92~ 94.

[ 4] 教育部.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2003) [ EB / OL], h ttp / /166. 1 l1. 82. 51greatcourselzqyj/26/26. htm ,l 2003- 07- 21.

[ 5] 教育部.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2004) [ EB / OL], h ttp / /166. 1 l1. 82. 51greatcourselzqyj/26/26. htm ,l 2004- 09- 14.

[ 6] 教育部.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2005) [ EB / OL], h ttp / /166. 1 l1. 82. 51greatcourselzqyj/26/26. htm ,l 2005- 07- 21.

[ 7] 教育部.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2006) [ EB / OL], h ttp / /166. 1 l1. 82. 51greatcourselzqyj/26/26. htm ,l 2006- 04- 21.

[ 8] 教育部.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2007) [ EB / OL], h ttp / /166. 1 l1. 82. 51greatcourselzqyj/26/26. htm ,l 2007- 03- 21.

[ 9] 卢金海. 国家精品课程的认识与建设[ J] . 航海教育研究, 2006, ( 1): 58~ 60.

[ 10] 司传平, 郭子林.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J] . 理工高教研究, 2004, ( 6): 77~ 78.

[ 11] 王绵森.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 ( 5): 20~ 22. 45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站长邮箱:hbq1230@gxtc.edu.cn
办公电话:0771-3900000 传真:0771-3900000
地址: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 邮编:530001
网站许可证--桂ICP备07006136号